防沙治沙用信心凝聚希望——甘肃荒漠化和沙土化防治工作综述甘肃省是中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已成为严重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荒漠化对经济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近年来我省将防沙治沙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把防沙治沙和扶贫脱贫紧密结合在一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持续扩展的态势。防沙治沙,真抓实干不松懈武威地处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交汇区域,干旱缺水、沙多水少,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荒漠化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甘肃省林业厅副厅长张肃斌认为,武威是全省防沙治沙的重中之重。正因如此,武威几代治沙人将自己的汗水与心血凝结在这片土地上。
石述柱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一棵棵的种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唯一的心愿就是能让沙海变成绿洲。从1955年的春天开始,石述柱组建起第一支30多人的青年团员治沙突击队,这一干就是60年。刚开始没什么经验,石述柱的防沙治沙工作进行的并不是很顺利,栽下的树大多被风沙吞噬,仅仅成活20亩的白杨树是他们6年来的奋战成果。
然而,即便如此,石述柱和他的治沙队伍并没有退缩,所栽数木被风沙吹倒后,我们就总结经验再栽种,从风沙的流向开始研究哪里种树成活率高。石述柱始终认为,要利用科学的办法来防沙治沙,光靠苦干蛮干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为此,他无数次虚心请教这方面的技术人员。
在他们的指导下,石述柱采用新的网格状双眉式沙障压沙,使网格中的草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就这样,经过六十年的不懈努力,一道长9公里、宽2.5公里的绿色屏障拔地而起,曾经风沙肆虐的杨红庄已经拥有防风固沙林7500亩,压设各类沙障80多万米,固定流沙8000亩,新增耕地2400多亩,昔日的荒沙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绿洲。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给予这一成果高度评价,将其命名为民勤模式。
而来自德国、法国、以色列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也先后前来考察,由衷地称赞宋和的治沙是个奇迹。2014年,武威市启动实施新的生态重大战略工程,实现由近及远治标到由远及近治本战略转移,建设甘肃内蒙古自治区省(区)界武威段千里沙漠大林带。沿风沙线营造长562公里、宽1公里以上的绿色生态林带。实施治沙造林、封沙育林草,发展沙产业,构筑防沙治沙生态屏障。
目前这一战略已完成压沙11.7万亩,造林21.9万亩,从源头上阻断了两大沙漠南侵绿洲。治沙用沙,沙产业促经济发展近年来,我省防沙治沙过程中开始了观念的转变,利用沙区具有的土地宽广、光热资源充足等特点,坚持把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努力培育和发展沙产业,在对沙区生态环境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目标。民勤县青土湖区域曾是当地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近几年,当地在治沙造林、封沙育林的基础上建设了青土湖沙产业示范园。园区分为湿地保护旅游观光区、梭梭接种肉苁蓉示范区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三个分区,总面积20万亩,其中梭梭接种肉苁蓉示范区面积达3万亩。
此外,在张掖,人们坚持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玉米制种、马铃薯、肉牛、果蔬等特色产业,目前已创建特色品牌34个,标准化生产达17万公顷。我们在荒滩上种蔬菜,经过沙地改良的蔬菜品质高、口感好。张掖绿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的荒滩蔬菜已经远销国外,受到了外国客户的一致好评。
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中药材、灌草饲料、经济林果、日光温室、沙漠养殖、产品加工、沙漠生态旅游等为主的沙区特色产业,开发出药品、保健品、食品、饮料、果品等一大批沙产业产品,涌现出一大批专业种植户、育苗大户、龙头加工企业,有力助推了精准扶贫。(记者薛巍敏)。
本文来源:彩神VI首页-www.bjlcx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