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10月9日报道(作者樊彦新)素有中国“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沙漠面积缩小了!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显示,青海省荒漠化面积和沙化面积呈现“双下降”态势,柴达木盆地、三江源地区沙化土地面积总体减少,沙化程度降低;共和盆地、环青海湖地区沙化程度持续逆转。沙漠缩减,与三北防护林建设有着密切关系。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国土总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三北工程区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5.96%。40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从“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允许继承,长期不变”,到“对造林绿化开发治理荒山、荒滩、荒沙的投资对象,投资渠道、投资形式放开”,再到“舍得好地、舍得资金、舍得肥料、舍得劳力”多措并举,硬是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建起片片绿洲,大型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带绵延不绝。目前,三北工程区内平原农田林网面积达50万亩,保护农田201万亩;山地林网超过20万亩。
据测算,工程区年均粮食增产总量1.67万吨。其中,大通县景阳乡山城村80%的农田实现林网化,粮食平均亩产由1984年的250公斤提高到300多公斤,扣除科学种田的其他因素,农防林增产效益可占15%左右。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十几个绿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防护林体系,保护农田70多万亩。
全州农业连年丰收,粮食亩均产量由原来的118公斤提高到现在的300多公斤,昔日的荒漠不毛之地变成了重要的粮食基地。不仅如此,三北工程在40年的历程中,还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减轻了自然灾害。
据统计,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2.47%提高到6.3%,林地总面积达16537.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由1547.1立方米增加到3057万立方米。其中,工程区共营造水土保持林3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95万亩,控制水土流失5486平方公里,占建设区水土流失面积的2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由1978年的每平方公里5000-7000吨,减少到2000-3000吨。经过治理的丘陵山区基本实现洪水不下山、泥流不出沟、暴雨不成灾,每年可减少8230万吨泥沙流入江河,减少了泥沙对下游河道、水库的淤积,减少了土壤养分的流失。
与此相关,三北工程区局部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西宁市由于南北两山森林覆盖率的提升,全市年均降雨量由上世纪90年代的37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以上。近年来,为拓宽三北工程区农民收益,青海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河湟杂果、南部藏茶”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德令哈、格尔木、都兰、乌兰、共和等地,积极推行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枸杞基地建设。在三北工程区的示范引领下,截至2016年底,青海省枸杞种植面积达62.67万亩,进入采果期面积28.5万亩,年产量5.7万吨,枸杞精深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年产值达到24亿元,每年枸杞采摘期间可吸纳务工人员8万人,实现枸杞劳务收入4亿元,人均收入5000元。
本文来源:彩神VI首页-www.bjlcx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