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时分,在四川珙县底洞镇楠桥村,村支书李跃康正端着桑叶,在蚕房里细心地喂养着自家的蚕。“这是今年最后一批蚕。过不了多久,它们就该结茧了。
”李跃康一边说,一边忙碌着。在李跃康房屋外,目光所及之处尽是绿油油的桑树。
这些桑树长在山坡上,努力地抓住石缝之间那一方小小的土壤,顽强地伸出自己的枝干,长出绿油油的大片桑叶。远远望去,整个山头都是桑树,宛如一片绿色的桑海。桑树,耐旱,耐瘠薄,对土壤的适应性强,适合石漠化地区栽种。
桑叶,是蚕的食物。而蚕,则是楠桥村村民脱贫致富的法宝。
靠着栽桑养蚕,这个石漠化严重、贫穷落后的楠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整洁,村民富裕。2018年,楠桥村人均收入高达16000多元。
作为土生土长的楠桥村人,李跃康表示,退回20年,简直不敢想象。常言道,桑树浑身都是宝。这话一点儿也不假。珙泉镇中心村二社,可以看到桑树的另一妙用。
在一个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大棚里,1万个桑枝食用菌的菌袋码得整整齐齐,几名村民正在菌棚里忙碌着。“这是我们村的集体经济。
”村支书何保杰介绍,他们村也在栽桑养蚕。在党委政府和企业的帮助下,村上还新建了菌棚,利用桑枝发展食用菌。“我们才刚起步,还没完全投产。今年只有1万个菌袋,预计有10万元的产值。
”“以前桑枝都是当柴火烧,没想到还能变成钱呢。”何保杰笑着说,村上建菌棚,发展食用菌,为村民增收。村民来菌棚务工,还能挣一笔工资,这又多了一笔收入。总之,发展蚕桑产业,好处多得很呢。
珙县因地制宜,在石漠化地区发展蚕桑产业,不仅让石缝里“绣”出了绿色,更“长”出了财富。据了解,珙县在石漠化土地上种植桑树面积3.5万亩,占全县桑树栽种面积的17.8%。
全县栽桑石漠化治理年可增加总收入1.6亿-1.75亿元。2018年,珙县全县的蚕桑基地规模达19.66万亩,蚕业发展综合水平居全省第二位。全县60个贫困村中有33个实施了蚕桑产业,依靠蚕桑和桑枝食用菌产业发展,有18个贫困村1158户贫困户脱贫。
如今的珙县,11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达52%,昔日的“川南煤海”通过“黑绿”变奏,实现了华丽转身。
本文来源:彩神VI首页-www.bjlcx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