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大保护生态更优质——常德市入选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的经验10月下旬,国际湿地公约组织通过评审,公布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中国湖南省常德市赫然在列。而在去年,通过专家验收获得申报资格时,在国内提名的6个城市中,常德排名高居第二。
从获得提名入选,到评审通过,虽然前后不到一年,但“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常德得来不易。回望来路,常德市保护修复生态湿地、守护绿水青山的探索,值得总结,其经验更值得推广。
明确“大保护”的总基调常德市现有湿地面积19.0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0.44%,正好符合国际湿地城市的规定比例。而纳入保护的湿地面积则有13.33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70.15%,这一数字远超国际湿地公约组织50%的入选标准。乍看之下,常德湿地面积不小,也有人认为只要面积够大,自然就能评上全球湿地城市。
殊不知,湿地占国土面积超过10%只是参评的“门槛”而已。要想“挂”上这块牌子,自然禀赋之外,更需“人”的努力。就常德而言,虽然湿地面积全省第一,但付出的保护力度同样巨大。
据统计,近几年来,常德市共累计投入200余亿元,实施了湿地生态补水、湿地生态恢复和综合整治、基础服务设施等一系列重大专项建设;通过系统的水陆共治,目前常德市92%以上的河流、湖泊、水库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到97.8%。在探索保护过程中,常德也曾不断面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保护不可兼得的困境。
但在曲折的发展中,常德人始终坚定保护生态的决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理念在沅澧大地深深扎根。如今,“大保护”的总基调带来了常德生态的大变样。西洞庭湖核心区为发展造纸产业而引进的5万亩欧美黑杨早已不见踪影;曾经网箱密布、水质劣Ⅴ类的毛里湖也被建成了国家湿地公园。
探索“怎么管”的好方式从1998年西洞庭湖保护区的建立算起,这条湿地保护之路,常德市已经走了20年。从最初由地方政府代管,到如今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位的不断提升,激励着常德人不断探索健全适合保护区发展的新体制、不断寻找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方式。
依托自身摸索出的政府统管、部门配合、乡镇协助、社区共建、协会引导、社会参与的“六位一体”管理模式,西洞庭再现一碧万顷的美丽奇观,成为我国现有的57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前不久,更是在全国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集中了保护区、旅游、林业、农业、环保等8个部门的行政处罚权。
而在西洞庭湖保护区之外,常德的生态湿地得到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行政层面,常德市政府与各区县市政府层层签订责任状,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湿地生态状况等生态指标成了新的“政绩标准”。
在立法环节,拥有地方立法权后,常德市出台的首部地方性法规即为《常德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在此之后,《常德市城市河湖环境保护条例》《常德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等一批地方性生态法规出台或启动立法程序。在司法执行当中,始终坚持高压态势,对于围栏围养、非法采砂等破坏湿地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坚决打击。理顺体制、健全法规、严格执行,常德市的水变得更清,山变得更绿。
回归“为了谁”的平常心在国际湿地城市的提名要求中,有这样一项规定:辖区内必须建有一处国际湿地或国家级湿地公园。反观常德,已建立的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超过8处,稳居湖南之首,境内还建有壶瓶山、乌云界、西洞庭湖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为何常德湿地公园数量远高于全球湿地城市的评选标准?答案写在那些游园市民的笑脸上。进入新时代,优美的环境成为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推进生态湿地的保护修复、建设湿地公园就是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常德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认为,城市始终是人的城市,湿地城市首先必须是宜居城市。常德市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就是回应人民群众这种期盼的应有之举,也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惠民之举。(见习记者苟立锋)。
本文来源:彩神VI首页-www.bjlcxsy.com